查看原文
其他

学霸嫌父母穷, 不配有他那么好的儿子: 忽视这点, 教育会出大问题!

静思 蓝橡树出国留学 2023-06-22



在养儿育女的路上,不要把孩子的成绩排在第一位、更不要只用成绩来给一个孩子定性。只有如此,孩子们也才会用更全面和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父母。


作者:静思。独立撰稿人,育有一子,已出版《关键突破:25个直击问题本质的解决利器》、《一辈子很长,要活出高级感》等作品。



手掌心捧大的女儿,

现在那么嫌弃我们


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华人妈妈的泣血吐槽。

 

楼主是一个70后的妈妈,国内理工科专业本科,90年代来美国读博,毕业后留在美国发展。队友背景类似,是圈内知名的技术牛,双方在事业上取得不错的成就,实现财务自由。


早年夫妻俩打拼事业,人到中年才得了一个女儿,今年刚上初中。女儿出生后妈妈在家SOHO,兼顾带孩子,一年也有26万美金收入。


可是,小时候软萌可爱的小棉袄,现在却变了一副面孔——对父母的嫌弃之情,溢于言表。楼主举了4个例子:


1.嫌弃父母老,无趣,嫌妈又胖又不会打扮,衣服都穿Costco的家居服。妈妈去学校接她,女儿不愿意跟妈妈走得近,把嫌弃写在脸上;


2.嫌自己家装修没有品味,很少邀请朋友到家里来玩,顶多让别人来家门口接她,还顺带抱怨前院不好看,似乎在跟父母划清界限;


3.嫌父母落伍,没话聊。但同时又很依赖妈妈24小时围着她转,觉得这些是理所应当的;


4.嫌父母没带她到处度假,新冠后近2年时间都没出过门。“我老公工作特别忙,为又不能干,不敢一个人带她开车自驾游。”楼主解释说。


妈妈很郁闷:“从小都是力所能及给女儿最好的,一路私校,她要买什么东西,从来二话不说满足。家务活也没让她干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女儿没到青春期呢,就嫌弃父母成这般。


楼主还透露,队友这两年从公司的股票上赚了很大一笔钱,夫妻私下商量好放在孩子的信托里。女儿也知道,等她成年后,爸爸妈妈会给她留一大笔钱。女儿对此的反应是“ok,whatever”。


一代华人移民、财务自由的中产、受人尊敬的事业咖,没想到在女儿这里栽了跟头。


(华人妈妈的泣血吐槽,可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帖子中的这个妈妈感到很挫败,但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有人天性爱时髦玩意儿,有人就喜欢舒服宅家,钱没少赚,事业很成功。自己在美国混成这样,就算不值得夸耀,起码也不至于被女儿嫌弃成这样。


在女儿教育上,她也自问非常尊重她幼小的自尊,让她发掘自己的长处和兴趣。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尽可能平等对待孩子,而非用父母权威去压制孩子。可以说是按着教科书养大了女儿。


“被女儿嫌弃不光是伤害自尊心,更担心她以后会走弯路,甚至被坏人PUA。因为父母在她面前没有权威,我们说什么她都不以为然,听不进去。”


在帖子最后,妈妈焦急地寻求帮助:现在我家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办法改善亲子关系吗?


 

其实,被青春期的孩子嫌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之前有则新闻,学霸儿子嫌弃“贫穷”父母。

 


10岁孩子,成绩非常优秀,奥数、围棋也都出类拔萃,却说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


因为他认为父母没钱,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同学都拿iPhone7他只有儿童手表。父母想要二胎,孩子还认为“坑了我还想再坑另一个孩子吗?


开得起十几万的车、敢要二胎、还能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支持他全面发展,这还要被儿子嫌弃贫穷,爹妈的心估计要被戳成筛子了。

 

过去,我们以为孩子长成“白眼狼”多半是因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不知道如何正确育儿,或孩子成长环境不好,他们过早丢失了纯真的童心。


可类似的新闻看多了,我发现父母是高知、家庭条件优渥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嫌弃父母的也不少。其实,孩子嫌弃父母这事儿,还真不能随便就给他们贴上“白眼狼”的标签。

 

被儿女“嫌弃”,在某些阶段是正常现象

 

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女儿从小人暖心善,没有遇到什么重大变故的话,我倒觉得这位妈妈不妨看开点,这可能是青春期的叛逆在作祟。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早熟,爹妈被初中的孩子嫌弃挺正常的。

 

我们总有一种误解:孩子青春期叛逆、不喜欢跟父母在一起,主要还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到位,比如小的时候关系没打好基础,或者长大了对孩子管束太多、不能理解孩子。


其实,再好的父母都会被孩子嫌弃的,这是父母的无奈,却是青春期孩子成长的力量。

 

神经科学显示,青春期孩子的大脑,边缘系统已经发育成熟,这意味着孩子有着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然而,大脑中负责理性功能的前额叶,却要到20多岁才会发育成熟。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随时会被点燃的炸药,他们跃跃欲试,却没有及时停止的能力。他们异常自尊,却又常常解读错误,一旦情绪激烈,就很容易做出失控的举动。

 

比如,我最喜欢的美剧《摩登家庭》里,给妈妈写诗、妈妈开出租车赚钱他就睡在副驾驶陪伴的小暖男曼尼,步入青春期后,在学校打比赛,开始嫌弃妈妈过于热情的加油和鼓励,直接建议让妈妈回避下半场比赛。

 

 

而克莱尔家品学兼优、从不让爹妈操心的乖乖女埃里克斯,本来是要和妈妈一起逛街的,在路上碰到同学后,不想让同学看到自己的妈妈,直接劝走老妈,约好一小时后见。

 

 

克莱尔只好无奈承认:宝贝女儿已经长大了,到了父母的存在会让她觉得尴尬的年纪。

 

 

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有时候父母的一句无心之言、一个眼神都足以掀起一场风暴。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要包容孩子的攻击、理解孩子内心的脆弱,以强大且慈悲的姿态,接受孩子的叛逆,回应孩子的挑衅。

 

但是,这些理解和包容都是建议在孩子的从小被教育累积起来的底色是好的、且对父母有基本的礼貌和尊重。

 

换言之,孩子因为不成熟的大脑导致他们行为不受控做出了伤害父母的举动,但在孩子内心深处,他们有自省意识(虽然很多时候不愿意表达出来),能够清楚地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超过这条底线的嫌弃,显然是不正常的。

 

孩子越是在不可受控且让父母头疼的青春期,我们越不该推开他们。此时反而要更加注重亲子关系是否紧密联结,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白眼狼”的标签。


紧密的亲子联结需要及时、有效的沟通。

 

比如,那个喜欢攻击父母的女儿,爸妈在反思是不是在养育中漫溢的宠爱无形中助长了孩子自私、冷漠、不尊重她人的性格之余,也可以问问女儿,在她眼里父母是否真的这么“不堪”?她为什么要用这么过分的语言来伤害最疼爱自己的父母?


还有那个十岁的学霸男孩,父母可以在双方情绪稳定时问问他,为什么会把自己的成绩和父母的经济联系到一起看待?是不是对孩子做出了不当的奖励机制?给他建立了不正确的消费观?


如何做不被儿女嫌弃的父母?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能映射出我们为人父母的成就与失误。

 

就像那个十岁的学霸小孩会用金钱去“评估”自己的父母,像极了很多家长只会用成绩去衡量孩子的好坏一样——好像孩子只要成绩好,一切皆可原谅。

 

当下教育内卷严重,家长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瞄准在鸡娃、考学这件事上,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品性教育。


所以,我们切勿用成绩对一个孩子进行盖棺定论,这会切割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最后也会让孩子们形成一种观念:评价一个人只需要一种单一的标准——通常还是最世俗化的那种。



所以,在养儿育女的路上,不要把孩子的成绩排在第一位、更不要只用成绩来给一个孩子定性。只有如此,孩子们也才会用更全面和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父母。

 

除此之外,当我们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在培养孩子的同时,也别忘了提升自己。

 

目前的现实是:家长会毫不吝啬投入大量资金到孩子身上,买昂贵的玩具、报各种兴趣班、从小就带着去世界旅行长见识,现在的孩子见识和学识也的确强于过去的人。


但我们却没有用留出资金和精力来武装、提升自己的品味。孩子的见识、思想、艺术品味都在提升,家长自己却落后,与孩子的代沟越来越大。



为人父母,怕的不是自己犯错,而是用不更新升级的自己来陪孩子成长。

 

其实那位被女儿嫌弃的妈妈承认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不爱打扮(长期居家工作,穿衣以舒服为主)、艺术品位差(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接受这方面的培养)、家里装修不好(虽然经济条件不错但不喜欢追求奢侈和时髦)、不会社交(轻微社恐,更喜欢自己宅在家)、很少带孩子旅游(老公忙、自己又社恐)。

 

在内心处,她是知道孩子变成这样的症结所在。


既然都看到了问题,何不改变、解决呢?减肥、健身、学习一下怎么打扮自己、带着女儿一起把家里的装饰换换、装修好后鼓励女儿邀请同学和朋友来玩。

 

作为父母和成熟的大人,我们自己不做积极的改变,却指望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良心转变”去仰望自己,这太不切合实际了。

 

我们都懂得在爱情的世界里,伴侣共同进步有多重要,一方不断进步、一方却跟不上步调的人,大概率上会让这段感情瓦解。


在亲子关系里,这个规则也适用。


虽然血缘和养育之恩不会让亲子关系轻易“分手”,但孩子在前进成长、家长在原地踏步的模式会令隔阂加深、尊重变轻。

 

英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在他的名著《游戏与现实》中这样说:“一个孩子是踏过成人的尸体而成年的”,为人父母大概率是付出与奉献的一生。


所谓的好父母养出好儿女,就是你不翻养育这本账,但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精彩回顾




长按复制ID添加好友, 加入英国、美国、海外高中等留学资讯分享群:

guanjia3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